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第22集的一个小镜头,包含了太多的国宝
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第22集的一个小镜头,包含了太多的国宝
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第22集,一个不重要、不起眼的小镜头,里面的细节大有讲究。通过这个镜头,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大唐的盛世繁华。
哪个小镜头呢?
靖安司小吏和夫人一起在上元之夜逛街买东西,逛了几个路边摊。他夫人说想多买点“新奇货色”然后回东都洛阳,也可以用来打点。
就是下面这个画面。
这个画面有什么奇特之处呢?
一方面,这个路边摊上摆的东西,可都是奇珍异宝。
另一方面,这个画面中的人物妆容、发髻、服装等,也都非常考究。
我着重说5点,欢迎大家补充。
一、小摊上的国宝——葡萄花鸟纹银香囊
看,在这个小摊角落里摆放的这个垂吊着球型物件,是现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馆藏精品,名叫“葡萄花鸟纹银香囊”。如下图:
首先,这不是简单的装饰品,而是一个香囊;
其次,该香囊的设计极为精妙,堪称巧夺天工。
该香囊在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,你可能会说,这个东西不是镂空的吗?放上香岂不是都洒了?
Nonono,这个东西设计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它的香料的储存。
镂空的外球里面一个半球形的储存香料的容器,因为是金子做的,所以叫“金盂”。承托金盂的,是两圈同心圆的机环。在外壁、机环、金盂之间,用银质铆钉铆接,可以自由转动。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,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,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,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。
现在来看,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,它仍然玲珑剔透,转动起来灵活自如,平衡不倒,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,令现代人叹绝。
二、小吏拿起的第一件东西——琉璃高脚盏
靖安司小吏到摊位前拿起的第一件东西,就是上图中的这个“琉璃盏”。剧中那个波斯人叫他“水晶杯”,其实这并不是水晶的,一看就是玻璃的,也就是琉璃。
这个东西有什么渊源呢?
在藏有大量中国唐代文物的日本奈良的正仓院,收藏有一件“
但你说,在我们这里有没有琉璃杯呢?有!同样是1987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物品里,有几件琉璃杯,就是玻璃质的,杯外壁也有圆圈的造型,只不过是平底的,如下:
中国古代玻璃制造业并不发达,唐代以前出土的玻璃器皿类多是外国输入品。这件凸纹玻璃杯的造型特征、纹样装饰、工艺技术表明是外国输入的无疑。杯的透明度较高,稍泛黄绿色。造型是直壁略斜、大平底。腹部有八组、每组三个圆环纹,圆环纹采用的是粘贴玻璃条技术,装饰效果呈凸起的网格状。粘贴技术是将熔融的玻璃条挑出,趁热贴压在杯身上。粘贴玻璃条为装饰早在罗马玻璃中就已经出现,萨珊玻璃工匠继承发展了这一技术。
虽然何家村出土的这个玻璃杯是平底,但是我们这里也有类似于伊斯兰的高脚杯,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狩猎纹高足银杯,如下:
这个银杯通体以鱼子纹为地,上下装饰有缠枝花纹,杯身的主题纹饰刻画出两幅狩猎场景:
第一幅为两名武士骑着马前后夹击奋力奔逃的野猪;
第二幅是一位武士左手持弓策马追赶一只惊恐的小鹿,离弦的那支箭已经射穿了小鹿的背部,而另一只鹿无暇顾及正在奋力逃命,跑在前方的武士策马回首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幕。
在杯子的底座上还装饰了四朵桃花结,底部刻有“马舍”两个字。
三、小吏拿起的第二件东西——白琉璃胡瓶
靖安司小吏第二件拿起的物件,它的原型叫做“琉璃胡瓶”,现存于日本奈良正仓院,是唐代进口中国的波斯萨珊玻璃器皿。原物如下:
我们今天把玻璃杯、玻璃瓶当成一件非常廉价、普通的东西,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,这可是有钱人的把玩。都不用一千多年前了,几百年前的大清朝来说,玻璃制品也是很稀有的东西,比如《红楼梦》里,东府贾赦让贾蓉到荣国府来问王熙凤借“玻璃炕屏”就是个例子。为什么王熙凤有呢?因为王家是当时专管对外贸易的官宦之家。
四、小吏夫人口中的“瑟瑟石”
小吏夫人说,当时一颗上等的瑟瑟石要价值千钱,而
这些宝石也是唐代何家村窖藏中出土的,它们都被存放在一个提梁银罐中。
这几件黄色宝石为随形单晶矿物,色较均匀,有较强玻璃光泽,还有被切割过的痕迹,上面有小孔,推测应是装饰品。
蓝宝石分为深蓝和浅蓝两种颜色,因其晶莹剔透的颜色而被视为吉祥之物。绿玉髓,又称绿玛瑙,是宝石的一种,色彩诱人,但储存量相当稀少,是最有价值的石英矿石之一。
五、小吏夫人的“发型”
最后来说一下小吏夫人的发髻类型。
唐朝的发髻,尤其是女人的发髻,其梳法有很多,大概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,比如
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,我就不多说了,唯一说一点,其实这种发髻是初唐时期的发髻,而剧中的时间是天宝三年744年,盛唐时期,这种发髻有没有、流不流行,我就不得而知了。
但是,我想说说这个小吏夫人的发髻,叫做“插梳”,这种发髻是盛唐时期流行的发髻。前几集,
另外,张萱的《捣练图》中的女性,梳的也是该发髻。
相关资讯
评论
- 评论加载中...